服务大厅 | VPN | English |

大连市船舶污染检测与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28

(批准时间:2013年 批准部门:大连市科技局 主任:刘瑀)

大连市船舶污染检测与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大连市科技局2013年正式批准建设的大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总体设计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及国家环境科技中长期规划,以航运发展造成的海洋污染监测与检测为主线,整合相关学科,建成一支一流的创新性科研队伍。通过工程中心建设,有效提升我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监测与检测整体技术水平,满足实施相关应急预案的迫切需要,加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提高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并为国家海洋运输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工程中心的研究工作将有效提升我国国家级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系统快速反应能力与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能力,维护国家形象,提高在国际海事组织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重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开展创新机制研究,包括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等,充分发挥工程中心的研究基地和学术中心作用。为了保证中心的长期有效运行,在科研学术上,立足于中心发展规划,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学术交流,促进人员的交流和学科的交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秉持着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围绕船舶污染检测与鉴定技术的研究工作,设置了三个研究方向:船舶污染检测与鉴定技术、船舶污染遥感监测技术、港口海域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方向一:船舶污染检测与鉴定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港口与船舶特征污染物的组成和分布,结合高精端的实验室大型检测设备进行高精度定量检测,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实现污染物的“指纹”鉴定。

方向二:船舶污染遥感监测技术

研究内容:结合卫星遥感污染监测技术,研发机载激光荧光污染监测技术、航海雷达污染监测技术及紫外荧光港口监测报警技术,形成星-机-船-岸多位一体的船舶污染遥感立体监测技术。

方向三:港口海域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港口海域污染全周期治理从单一要素向整体施策、由末端治理到全链条管理的转变,推进重点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从现有的分散分片保护转向集中成片的面上整体保护,全面维护港口海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瑀,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星空手机版登录入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航海学会科技特殊贡献奖、辽宁省兴辽计划创新人才等。长期致力于港口和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海洋公益项目、交通运输部海事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编制行业标准5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担任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北太平洋压载水管理国际公约区域合作工作组成员,中日韩压载水管理政府间合作机制编制专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批建以来,主持和参加的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等各类奖项20项。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卫星遥感溢油监测研究,先后14次为各地方海事局对海上溢油事故进行成功监测。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学科建设等计划资助下,应用卫星遥感,机载红外/紫外、激光荧光、机载雷达,航海雷达等遥感技术对溢油监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及领先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该领域的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研究团队,在船舶污染监测和检测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主动式紫外荧光测量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形成适用于复杂海况下的产品结构控制体系,达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其市场规模可达40亿元。在国内外首创了溢油信息的自动提取功能;不改变雷达导航功能的基础上,使导航和溢油监测同步进行。该设备主要安装于执法船、各大石油公司的清污船、海上石油平台上。据初步统计,其市场规模超过75亿元。机载激光荧光溢油探测系统设备产业化后主要服务于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等政府部门的海监飞机、海巡飞机以及救助直升机上其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卫星遥感溢油监测技术,自主研发机载激光荧光溢油监测技术、航海雷达溢油监测技术及紫外荧光港口监测报警技术,形成星-机-船-岸多位一体的海上溢油遥感立体监测技术。

在2010年7月发生于大连新港的“7.16”溢油事故中,自主研发的“远红外CCD一体化溢油检测系统”、“航海雷达溢油检测系统”以及“卫星遥感信息的识别与提取系统”得到了充分的实战应用,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海上溢油分布信息,为溢油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的清污计划制定和实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得到了辽宁省、大连市以及交通部的充分肯定。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溢油监测技术产品属于工程中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型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核心工作。中心将进一步实现产品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适用程度、扩大产品功能范围、提升产品使用效能,使得工程中心产品能进一步顺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提高产品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加大对工程中心业务链前端和后端的投入,从总体上扩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业务市场范围和产品的开发、组织、实施及维护能力,达到提高工程中心盈利能力和增强工程中心综合竞争力的目标。通过创新性技术及产品服务于地方及国家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海上交通安全保障及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贡献力量。

工程技术中心现有人员59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9人,其他研究人员16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培养硕士研究生45人,形成了一支综合实力强的信息化技术队伍。

刘瑀,办公邮箱:ylsibo@foxmail.com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2月)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