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厅 | VPN | English |

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28

(批准时间:2021年 大连市科技局 主任:杨国刚)

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9月经大连市科技局批准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以新能源船舶核心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燃料电池船舶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为切入点,在船用氢能技术、船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船用多能源推进系统、燃料电池船舶设计开发等领域进行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船舶上的广泛应用。

技术创新中心从以下五个方向展开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方向1:船用在线制氢技术

为提升复合式紧凑型甲烷重整器的催化性能,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热性、抗硫性、颗粒抗烧结团聚性和催化性能。通过深入研究催化材料的特性和组成与颗粒结构的内在变化规律,建立机理和理论模型,实现综合性能调控。同时,创新催化层制备工艺和结构调控方法,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方向2:船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为提升船舶用锂电池性能,需构建新型低铂(非铂)生物质基催化剂表面的氧还原电催化理论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气体高湿、高盐状况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开发海洋环境下双极板能评价及改性方法,实现船舶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良好制备。

方向3:船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

为提升船舶能源利用效率,需构建多能源全电综合推进与控制研究平台,开发高效高功率密度的能量转换装置。研究船舶多能源协同发电技术,揭示各类型电源能量流动规律,建立混合能源协调控制体系。结合新能源发电及储能技术,构建新型船舶全电综合推进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

方向4:船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

为提升船用燃料电池系统性能,需研究系统集成技术,优化低温启动性能及复杂工况下的性能指标。针对海洋环境高湿度问题,布局水热管理系统,实现全局控制。

方向5:新能源船舶安全关键技术

为提升船舶储氢及输运系统安全性,需建立氢气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泄露情况并分析原因。研究可燃气云形成机理,划分安全区域。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结合探究氢气泄露灾害等级,提出防治方案。构建船用锂电池测试平台,建立耦合模型研究热失效问题及防治机理。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国刚,工学博士,星空手机版登录入口科技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燃料电池船舶动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近年来一直致力氢能船舶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主持开发了国内首艘燃料电池动力船舶“蠡湖号”,先后解决了船舶氢气加注、氢气瓶组轻量化、涉氢安全设计、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设计、船舶混动系统设计等技术难题,研发了船用燃料电池系统及船舶甲醇在线制氢样机等关键装备;作为专家参加了船级社的燃料电池船舶相关规范的制定,在国内燃料电池船舶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力。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氢能船舶相关国家专利10余项,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10余篇,被 SCI检索80余篇。

技术创新中心自批建以来,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新能源船舶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产生丰富的技术积累。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航运业的竞争力,还为未来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3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3人,博士比例达到70%。

联系人:杨国刚,办公邮箱yanggg@dlmu.edu.cn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