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厅 | VPN | English |

辽宁省海上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12-28

(批准时间:2022年 批准部门:辽宁省科技厅 主任:李伟)

辽宁省海上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上应急实验室)是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于2022年12月正式批准组建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研究类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专业领域重大需求,聚焦区域海上重大风险隐患、事故和突发情况,突出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研究新设备,探索新技术和手段,建立新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保障我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实验室拟按照扎实基础、赋能创新、对接需求的原则,打造国内一流的海上应急技术研究平台:一是扎实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海上应急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重点在海上消防、救援等方面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理论体系研究;二是创新赋能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海上应急需求和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在应急装备、关键技术、智能化应急等方面,积极推进硬件和技术创新研究;三是服务区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建立智慧快速、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海上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系,探索建设服务全国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面向我国海上应急方面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解决海上应急关键问题,突破 “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我国海上应急水平,最大程度减少海上人员伤亡、海洋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保障辽宁辖区乃至全国的海上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围绕海上应急方面的重大需求,根据海上应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海上应急实验室设置了四个研究方向:海上消防应急理论与应急技术研究、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研究、应急救援装备与应急技术研究、智能化应急技术研究。

方向一:海上消防应急理论与应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海上消防应急理论体系研究;船舶及海上设施火灾风险评估;船舶及海上设施火灾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危险品管理与火灾应急技术研究;海上消防应急标准及规范制定等。

方向二: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海上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研究;救援现场数据融合技术与遇险目标有效监控技术;多元救援协同调度技术及一体化搜救推演技术;多级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研究等。

方向三:应急救援装备与应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复杂水域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救援装备可靠性及安全性能评价研究;水下机器人及水下环境感知技术研究;应急救援标准及规范制定等。

方向四:智能化应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无人船背景下的智能应急理论研究;智能化船舶消防及救生应急装备与技术研究;船舶消防救生智能辅助决策平台与技术研究;船舶火灾智能探测及扑灭系统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海上应急搜救演练平台研究等。

实验室主任李伟,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海运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海上应急技术、船舶智能控制、海上安全评估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各级刊物、国际会议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主持、参与纵向及横向项目50余项。

实验室自批建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国内外大赛获奖10余项;编制行业标准2项。

实验室现有固定及兼职人员33人,教授6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硕士11人。科研团队拥有多名二、三级教授及科研团队负责人,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时还有多名船长和轮机长,具有较高的海上应急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方向一负责人,李伟,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海运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方向二负责人,刘正江,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

方向三负责人,付先平,教授,大连市领军人才,辽宁省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

方向四负责人,任鸿翔,教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

实验室联系人:戴树龙。办公邮箱:loren85@dlmu.edu.cn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2月)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