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时间:2010年 批准部门:国家科技部 主任:孙野青)
海湾生态污染监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国合基地)是由国家科技部于2010年8月23日正式批准立项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4年底由交通运输部专项投资建设成立星空手机版登录入口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开放测试中心,2008年被评为“211”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国合基地旨在聚焦海湾环境与健康、生态间的关联影响等关键问题,深入海洋污染预警、预测及治理领域,全力打造集海洋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技术、船舶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于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平台。作为以原始创新为引领的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国合基地将专注于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坚,力求满足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海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国际间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助力全球海洋事业迈向新高度。
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与国际上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和惯例,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向世界,提升基地在全球海洋领域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为解决全球性海洋问题贡献力量,也为基地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紧密围绕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领域的实际需求,针对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产业升级、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设置了三个研究方向: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机制、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和现场生态风险监测技术开发。
方向一: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评估化学污染物的环境来源和归趋、理解物理及化学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机制。
方向二: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
研究内容:研究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在环境中的行为与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合先进的数据分析与模拟技术,精准量化风险指标。
方向三:现场生态风险监测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应用微流控技术,对污染生物的标志物进行实时现场自动化监测,开发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孙野青,星空手机版登录入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星空手机版登录入口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合基地主任。主要从事物理和化学有害环境的生物计量学和健康与生态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技术。建立了集系统生物学、物理和数学、信息科学、环境化学和微纳检测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和研究平台。带领团队在海湾生态污染监测评估方面和辐射生物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载人航天重点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实验室自批建以来,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尺度范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清单建立与数值模拟研究,2021年)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经费3280万元,2018-2023年)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近5000万元。目前承担了中国空间站辐射生物学实验装置研制、空间辐射风险评估及国家标准制定等,关于空间辐射损伤机制、在轨自动化监测及预警模型技术开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48人,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均具有博士学历。目前累计毕业研究生200余人,在读研究生70余人。
方向一负责人,徐丹,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和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入选辽宁省“海智百人”计划专家、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大连市本地高层次人才、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日友好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会员,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方向二负责人,赵磊,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辐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辐射风险评估与防护等研究工作。先后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大连市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
方向三负责人,孙野青,简介同上。
实验室联系人及邮箱:贾宏亮,办公邮箱jiahl@dlmu.edu.cn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2月)